6/24/2012

大聯盟名人堂

大聯盟球員第一願望除了能在大聯盟待得長久之外,第二願望我想應該是進入無上榮耀的名人堂吧!名人堂裡有許多堪稱當年傳奇的大咖球星:貝比魯斯(Babe Ruth)、路賈瑞(Henry Louis Gehrig).....,當然要進入偉大的名人堂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一些大家熟知的基本門檻3000支安打、500支全壘打還有許多困難的目標....,而且人品也會列入評分標準中,所以要進名人堂絕非易事。





國家棒球名人堂和博物館National Baseba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是在1933年6月12日,由一個以裁縫機公司(Singer Sewing Machine)的資金成立的克拉克基金會(Clark Foundation)所設立。位址在美國紐約州的古柏鎮(Cooperstown),並在1939年選入了首批名人堂成員,包括貝比·魯斯Babe Ruth)、泰·柯布Ty Cobb)、華特·強森Walter Johnson)、Christy MathewsonChristy Mathewson)與何那斯·華格納Honus Wagner)等五位球員。


2005年為止,一共有260人被選入,包括212位球員,17位教練,8位裁判,23位行政人員或創建者。

[编辑]入選資格

  • 球員必須要至少有十年以上大聯盟資歷,並至少要在退休後五年才有票選資格,而要進入名人堂必須要獲得全美棒球記者協會BBWAA)會員75%的同意票。
  • 此外,凡該年得票率低於5%,或連續15年未入選者即喪失名人堂資格,須獲得名人堂資深委員會的推薦才有機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選秀及球員交易


每年大聯盟都會舉行選秀,選出最有潛力、最受期待的新秀球員,當然被選到第一順位的選秀狀元心理固然很高興,但也正因為是選秀狀元,球隊及外界對你的期待也就越高,希望能打出狀元的價值,壓力也是很大的!

選秀(Draft)

美國職棒每年在六月份的第一個禮拜二舉行業餘(Amateur)選秀,官方的正式名稱為 第一年球員選秀(First-Year Player Draft)。選秀一共進行50輪,而從2005年開始,選秀順位完全依照球隊勝率來決定(以往必須要國聯和美聯球隊穿插),由勝率最低的球隊開始選起,依序直到勝率最高的球隊。
選秀會將有兩天時間可以進行,但聯盟也有排定第三天的時程以備不時之需。第一天通常進行20輪,剩下的30輪則留到第二天再進行。輪到的球隊有2分鐘的時間可以考慮,接下來球探一般會馬上播電話通知被選上的球員,而球隊有15天的時間可以單獨跟球員簽約,如果球隊沒能在15天內簽下該球員,球員即取得自由球員資格,如果高中球員選擇進入4年制大學,則球隊在球員到校上課前都還保有簽約權利。如果球員選擇進入2年制大學,則球員在隔年選秀權的前一周,球隊都可以簽約,這個方式稱為 Draft-and-Follow 程序,這個做法的好處是球隊可以多觀察一個球員幾乎多出一年,使得有些球隊特別喜愛在選秀後半段選擇2年制大學的球員。
目前業餘選秀尚不是世界選秀,僅具有美國加拿大以及波多黎各和其他美國屬地居民資格的球員需要透過這項選秀,台灣日本南韓以及中美洲等等其他各地的球員不在此限,各隊可以自由簽約。

球員交易

  • 七月三十一日之前:球隊間談好條件,球員即可交易,無需經過讓渡。
  • 八月一日八月三十一日:母隊須將要交易出去的球員移出40人名單,進入讓渡(waiver)名單,讓其他球隊來撿人(cliam),撿人依球隊戰績排名,戰績較差的有優先權。讓渡期限是72小時,72小時之內,一但球員被其他球隊撿走,母隊可以作三種選擇:1.無條件放人 2.交易 3.收回交易,將球員放回40人名單中。72小時後,若球員沒被其他球隊撿走,母隊需將球員:1.下放小聯盟 2.釋出成為自由球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6/17/2012

大聯盟年度獎項

大聯盟除了有精彩的比賽之外,每年在例行賽結束之後都會頒一些特殊獎項,給該年對球隊有貢獻的球員。

賽揚獎:
賽揚獎是每個上大聯盟的投手最想得到的一個獎,至於為什麼叫"賽揚",是為了紀念一位史上最多勝的投手-Cy Young。他的勝場數高達511場,已經被後人認為是永遠不可能打破的紀錄,而且史上第二高的紀錄跟它相差將近一百場。現在的投手如果有300勝就被認為鐵定會進入名人堂,而Cy Young擁有511勝,可想而知這是多可怕的紀錄。
賽揚獎自從1956年被提議之後,原本兩個聯盟只選出一位得獎者,但在1967之後應球迷要求,變成美國聯盟跟國家聯盟各選一位。
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賽揚獎的投手是Don Newcombe,1957年華倫·史潘成為第一位獲獎的左投;1974年Mike Marshall成為第一位獲獎的後援投手。2004年羅傑·克萊門斯成為獲得賽揚獎的投手中年紀最大的球員(42歲)。




漢克阿倫獎:
漢克阿倫獎是每年頒給最佳打者的獎,於1999年引進,是為了要慶祝漢克阿倫打破貝比魯斯全壘打紀錄25週年紀錄。
這個獎早期是由全壘打、安打、打點等各數據換算,得分最高的球員獲獎,也是兩個聯盟各選一個。在2000年之後是由各轉播電視的球評或廣播票選,但在2003年後,球迷也可以到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官方網站投票,球迷票數佔30%,廣播或球評占70%。




最佳新人獎:
最佳新人獎是頒給國家聯盟與美國聯盟表現最傑出的新人球員。這個獎是由全美棒球記者協會芝加哥分會每年所選出的,原本的名稱叫做傑·路易斯·康明斯基紀念獎」(J. Louis Comiskey Memorial Award,1930年代芝加哥白襪的老闆),到了1987年,為了表揚史上第一位大聯盟黑人球員-傑基羅賓森打破種族界線,並在他贏得最佳新人獎40周年時(傑基羅賓森在1947年獲得新人獎),正式將名稱改為傑基·羅賓森獎」。
但一直以來新人的定義一直受到討論,原因之ㄧ是將獎項頒給日本球員,因為許多日本球員在他們日本職棒已經打過不少年,已經擁有許多經驗,所以有很多人開始懷疑新人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現在大聯盟有一些規定已經被討論出來,下面是成為獲得新人獎的資格:
1。如果之前曾經在大聯盟球季登場,打席需少於130個;投球局數需少於50局。
2。待在大聯盟球隊活躍名單(Active Rosters;即俗稱的25人名單)當中少於45天(扣掉在傷兵名單中的時間,以及9月1日後名單大擴充的時間)。




金手套獎:
金手套獎是每年頒給最佳防守球員的獎。由每隊的總教練與教練選出,國家聯盟與美國聯盟各選出9位(因為有9個守備位置)。
1957年第一次選的時候是兩個聯盟總共選出9位球員,隔年選的時候才分開選拔。一開始3個外野手是分開選的(中外野、左外野、右外野),但在1961年後就不分位置選出3位,所以可能有3位都是左外野或中外野或右外野的問題。因此有球評提出要恢復分開選,因為略懂棒球的人就知道守中外野的人範圍較大,需要速度較快、臂力較大的人擔任。(上面資料由部分維基百科及本人自身提供)

5/25/2012

大聯盟賽制


例行賽

例行賽於4月初展開。每支球隊在球季中要打162場比賽,與同一對手的交手次數則不一定,通常來說,以所屬分區的其他球隊會最多次。從1997年開始有了跨聯盟比賽,一個球隊和另一聯盟的對手要交手12至18場,比賽不採和局制,以勝率決定分區的排名,各區勝率最高者為該區冠軍。

  • 明星賽
    • 每年7月舉行國聯和美聯明星賽,由各城市輪辦。主場則依照該城市之球隊附屬聯盟決定,通常為兩聯盟輪流。
  • 分區冠軍附加賽
    • 若二隊並列分區第一,該二隊加賽一場決定冠軍,但若同一聯盟其他分區第二名戰績均不如此二隊(意即加賽落敗者為外卡隊),則取消加賽,由對戰成績決定分區冠軍。
    • 若有三隊以上並列分區第一,則安排單敗淘汰賽。
  • 外卡隊
    • 外卡是各球團除了分區冠軍之外參加季後賽的另一途徑,由例行賽成績最佳的分區第二名獲得。
    • 若有多隊勝率相同且無分區領先者,則以與分區冠軍附加賽相同的方式決定外卡。
    • 若有多隊勝率相同但部份球隊並列分區第一,則先引用分區冠軍附加賽規則決定分區冠軍,未取得分區冠軍的球隊再以單敗淘汰賽決定外卡。
  • 單敗淘汰賽
    • 三隊:A、B對戰(A主場),勝者隔天在主場迎戰C,勝者晉級。參賽球隊對戰勝率較佳者先選擇位置,若對戰成績相同則抽籤決定選擇順序。
    • 四隊:A、B對戰,C、D對戰,勝者隔天對戰,勝者晉級。對戰組合和主場由抽籤決定。
    • 五隊以上:目前沒有規範。

跨聯盟賽事

1997年為了刺激市場,大聯盟首次舉行跨聯盟比賽,當時賽程安排是兩聯盟同區球隊之間對打,2002年開始採用一種新規則決定跨聯盟比賽的對手,原則上採分區輪替制,例如2002年,美聯東區至國聯西區比賽;美聯中區至國聯東區比賽;美聯西區至國聯中區比賽,隔年輪換(主場則是一年國聯,一年美聯),但某些賽事例外(下述)。跨聯盟賽事安排於每年的六月進行。這項制度使得以往只有在世界大賽才能碰面的球隊在季賽也有交手的機會,也製造了更多的話題。其中最受到注目的是同城市或同州的球隊,這些球隊每年均有固定的對戰進行(三場主場,三場客場):



  • 地鐵大戰
    (Subway Series):紐約洋基紐約大都會。地鐵大戰得名於二個球隊的主場地恰好均位於地鐵站旁,球迷可以直接坐地下鐵來回球場。
  • 柑橘大戰(Citrus Series):坦帕灣光芒佛羅里達馬林魚。柑橘是佛羅里達州的特產。
  • 風城大戰(Windy City Showdown)或跨城經典賽(Crosstown Classic):芝加哥白襪芝加哥小熊芝加哥別名風城,白襪主場地位於城南,小熊主場則在城北。
  • 俄亥俄盃(Ohio Cup):克里夫蘭印地安人辛辛那提紅人。二城均屬俄亥俄州
  • 灣區大橋大戰(Bay Bridge Series):奧克蘭運動家舊金山巨人。二城均位於舊金山灣區,以灣區大橋相連。
  • 孤星大戰(Lone Star Shootout):德州遊騎兵休士頓太空人德州的別名是「孤星州」。
  • 高速公路大戰(Freeway Series):洛杉磯安那罕天使洛杉磯道奇。二座球場均在高速公路旁,以5號州際公路相連。
  • 70號州際公路大戰(I-70 Series)或索證之戰(Show me series):堪薩斯市皇家聖路易紅雀堪薩斯市聖路易均位於密蘇里州,該州暱稱為索證州(The Show Me State)。二城以70號州際公路相連。
  • 首都外環高速公路大戰(Beltway Series):華盛頓國民巴爾的摩金鶯巴爾的摩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附近。


    季後賽

    季後賽每年10月例行賽結束後舉行,由二聯盟各區(東、西、中三區)冠軍及其聯盟中各區第二名中之最佳勝率者(外卡)參加,共計八隊。季後賽採淘汰制,三輪的名稱分別為:分區賽聯盟冠軍賽世界大賽。第一輪五戰三勝,之後則為七戰四勝制。對手分配採下列規則:
    • 二聯盟分開,因此最後的決賽(即世界大賽)一定是由一支國聯和一支美聯球隊交手。
    • 第一輪的對手由戰績最好的球隊對上外卡隊,但若二隊屬同一分區,則由戰績第二的分區冠軍球隊對外卡隊。
    • 交戰對手戰績較佳者享有主場優勢,外卡隊不論戰績均沒有主場優勢(世界大賽除外)。
    • 世界大賽的主場過去是兩個聯盟輪流。自2003年起,改成由明星賽勝利的一方有主場優勢。
    2012年賽季增加2個季後賽名額,季後賽參賽隊伍增加為十隊。規則如下:

    • 美聯及國聯各三大分區冠軍,計六隊。
    • 美聯及國聯各外卡第一名及第二名球隊,計四隊。
    • 各聯盟內之外卡第一名及第二名須先進行單場的淘汰殊死戰,勝隊方可出線與分區冠軍球隊進行五戰三勝制之聯盟冠軍賽。


    指定打擊(Designated Hitter, DH)

    美國聯盟在1973年開始採行DH制度,美聯的投手不需要下場打擊,國家聯盟則一直保持投手需上場打擊,而通常投手會排在第九棒。以歷年的數據看來,國聯由於投手必須打擊,平均打擊率會比美聯低,平均防禦率也比較低。當兩聯盟隊伍交戰時(跨聯盟比賽、明星賽或世界大賽),主場屬於哪一個聯盟就採用哪一種規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美國大聯盟歷史

    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簡稱MLB),是美國最著名的職業棒球聯賽。1903年國家聯盟美國聯盟共同成立。是北美四大職業運動之一。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1871年1875年)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目前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82年1891年)、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1890年)和聯邦聯盟(Federal League,1914年1915年)。


    目前大聯盟的另一支柱─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美聯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也成立了八支球隊。二年後,美國聯盟的觀眾總人數竟然開始高過國聯。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國聯為了避免二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二聯盟召開「辛辛那提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也開始舉行所謂的「世界大賽」,由二聯盟的冠軍對抗爭取總冠軍。



    賽制的演變和新球隊的加入


    1969年以前,二個聯盟分別舉行比賽,由例行賽戰績直接決定聯盟冠軍,二個聯盟冠軍舉行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隨著1960年代八支新球隊的加入,每個聯盟從八隊增加到十二隊,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和張力,大聯盟把季後賽改為二輪。首先,先大略依地理位置把各聯盟分成東西區各六支球隊,依例行賽的成績決定各分區的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戰,由二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七戰四勝制),勝者即為聯盟冠軍,晉級第二輪(仍稱作世界大賽)。


    1994年,球隊總數已達28支,每個分區各有七支球隊,大聯盟重新再修訂了季後賽賽制,改為三輪(參見季後賽一節),並把分區改成每個聯盟三區(東區、中區和西區),使得球隊所屬分區能完全符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可惜的是,1994年發生了大聯盟球員大罷工,並導致世界大賽流產,使得這些新制度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行。2011年MLB大聯盟新協議內容變動部分包括檢驗血液中人類生長激素,擴大季後賽制及休士頓太空人(Astros)於2013年從國聯中區轉至美聯西區。



    全球化的大聯盟

    大聯盟的高薪和競爭強度吸引了全世界棒球好手的參與。除了各球團原本在拉丁美洲地區的人才庫以外,東亞地區也成為各隊球探注目的焦點。日本和美國職業棒球聯盟交流已行之有年,常舉辦交流賽。日本棒球機構為了保護日本職棒球團的利益,與大聯盟協商出所謂的「入札制度」。與日本球團有約的球員如果想要到大聯盟發展,大聯盟球隊必須補償原日本球團一筆金額,即入札金[3]。以此制度跳槽至大聯盟的日本球員已近20人。南韓台灣職棒球團尚未有類似制度,大聯盟僅能和未有合約在身的自由球員簽約。台灣學生棒球聯盟另有規定高中學生未畢業不得與大聯盟簽約。大聯盟的外籍選手仍以拉丁美洲為主,但東亞的棒球選手近年來已開始發光發熱,如日本的野茂英雄長谷川滋利佐佐木主浩伊良部秀輝鈴木一朗松坂大輔松井秀喜黑田博樹,南韓的朴贊浩秋信守和台灣的王建民郭泓志等。大聯盟亦不定期到東亞舉辦熱身賽(2008年中國、2010年台灣)或季賽開幕戰(2008年東京巨蛋奧克蘭運動家出戰波士頓紅襪)。(資料來源:維基百科)